研究26890例同性恋后,哈佛医学院竟得出这个结论……

这两天,Science在首页报道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同性恋和基因关联性的研究——

尽管还没有最终成文发表,其结果在本月中旬召开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年会上进行了公布,已经引来一片争议。

这次的结果是什么?

本次研究出自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布罗德研究所,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大”,是因为第一次在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研究中,采用了大样本量的基因库的数据。

本次采样主要来自UK Biobank和一家收集基因信息的私人企业。总共纳入26890例在问卷中表示有“同性性行为”的样本,以及450939例“只有异性性行为”的样本用于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有四种遗传变异与同性性行为有关。这四种遗传变异分别位于7号、11号、12号和15号染色体。

其中,15号和11号染色体变异更是特别指向与“男男性行为”有关。

先前的研究发现,15号染色体上的这种变异,与男性秃头模式有相关性。11号染色体上的变异则处于嗅觉受体丰富的区域。

本次研究的主导者Andrea Ganna认为,嗅觉受体与性吸引有很大关系。

Andrea Ganna,现供职于哈佛医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

研究者还发现,这四种变异同时与一些情绪和精神障碍有关。结果显示,拥有这四种变异的个体(不论男女),其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比其他人更高,而女性还更容易发生双相障碍。

Ganna对这一结果非常谨慎,他表示,也可能是由于“同性性行为者更容易被社会歧视,因此引发抑郁障碍的几率更高”,并不代表一定是这些变异引发了疾病。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高发,他并没有给出解释。

同时他注意到,年龄更大的同性性行为者,发生精神分裂症和冒险行为的几率更高。他认为这也许是由于年龄更大的人所处的时代,更加歧视同性恋,导致这一群体发生精神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他们发现,也有部分异性恋拥有这四种变异,这些人比其他异性恋有更多的性伴侣。

今年的ASHG年会在圣迭戈举行

Ganna在会议上初步解释,拥有变异的异性恋比其他异性恋有更多的性伴侣,也许导致了这四个与同性性行为有关的基因长期存在于人群中。毕竟同性性行为者一般来说比异性恋人群后代数量要少。

然后他以时间不足为由,并未对这一结果进行进一步解读。

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

尽管从报道和发言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位研究者对这个话题极度的小心翼翼,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该研究组也不断的与性少数社区交流,获取意见,结果在会议上发布之后,仍然引来了炮轰,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就指出,“这种研究毫无好处,只会导致恶果”,她认为这类科研结果只会让社会更加苛责LGBTQ群体。

实际上,性取向和基因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充满争议。

一方面,基因的复杂性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还无法从技术上确定影响性取向的全部因素;另一方面,研究性取向受到巨大的政治、社会、法律因素的限制。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者就遭遇过部分国家和地区“询问性取向是违法行为”这样的难题,同时,在会议发言和相关报道中,研究人员也给人一种“如履薄冰”,极度慎重的感觉。

在过去几年,也有一些这一领域的“重磅”研究顶着压力问世。

比如2014年,同样是由Science报道的“男同性恋X染色体遗传”大发现——

研究者通过研究409对男同性恋兄弟,发现8号染色体和Xq28染色体上存在影响男性性取向的基因。

但是本次研究的研究者称没有发现这项研究提到的基因。

更早之前,2011年,我国著名学者饶毅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男男性行为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也是轰动一时——

该研究证明,5-羟色胺缺乏的雄性小鼠,会发生“男男性行为”。

实验中,研究者使用基因手段制造了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模型,该小鼠在嗅觉和信息素感觉上没有缺陷,但与选择与雌性发生关系的野生型小鼠不同,它们可发生男男性行为。

通过人工手段恢复这些模型小鼠的5-羟色胺水平后,这批小鼠表现得与野生型小鼠一样,不再选择男男性行为,而选择与雌性小鼠发生关系。

5-羟色胺长期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此次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中,4种基因变异与精分、抑郁等疾病的关系,也许与5-羟色胺有所联系。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深同网:深圳同志网 » 研究26890例同性恋后,哈佛医学院竟得出这个结论……

赞 (0) 打赏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