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同性电影配乐

自有声电影问世后,一般电影的制作都加入大量的配乐,一方面满足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则使观众由于音乐的引导而更易于欣赏影片。

配乐虽非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是影片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配乐能渲染气氛,突出电影主题,更能让令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来自十部同性电影的十首配乐。

春光乍泄(1997)

1.Prologue ——Astor Piazzolla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素有“南美巴黎”的美称。在这跨越了半个地球,充满着探戈气息的异国他乡,黎耀辉和何宝荣演绎着爱恨纠缠的俗套剧情。

醉时同交欢,醒后各分散。醉时他们是最幸福的一对,然而,大梦初醒,终究少不了争吵与折磨。

影片中,Astor Piazzolla的Prologue,将身在异乡性情隐忍的黎的情绪表现了出来。厚重而绵长的音符,从乐器中缓缓流淌出来,古典哀愁又带着现代感的孤独。流光溢彩繁华热闹都市的角落里,黎恍若置身于荒芜人烟的沙漠,心碎到骨子里,却只能独自面对一切,独自忍受难以言表的孤独与悲伤,无法释放,压抑到了极点。

影片最后,黎离开了阴冷潮湿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离开了何。这次,没有”由头来过”……

天鹅绒金矿(1998)

2.Hot One ——Shudder to Think

记者史安迪受命调查十年前Glam Rock(华丽摇滚)时期的天王巨星Brian Slade在一次枪击事件后销声匿迹的事件。在调查中史安迪仿佛又回到自己疯狂的青春岁月,一个迷乱,狂热,性倒错的摇滚年代。

在那个美丽而又危险的华丽摇滚年代,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傲慢自负地化着浓妆,描眼线,穿着裙子,脚踏高跟鞋。性别模糊,在形象与意识上颠覆社会传统价值,演绎着叛逆的青春。

代表人物的离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伴随着信仰的磨灭。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史安迪发现当年那个曾说过“我要改变整个世界”的少年Brian Slade原来没有死去,而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众世俗偶像Tommy Stone,整日在升平的笙歌中翩翩起舞。史安迪唯一能做的,只是听着Hot One在无法遏止的怀念与惋惜中回顾那个传奇年代。

东方男孩(2013)

3.Take Care ——Switch On The Light

巴黎火车北站,从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非法进入法国的少年被称为“东方男孩”。他们大多刚成年,每天在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逡巡游荡,有的会主动搭讪和提供性服务。

事业有成的中年白领主人公丹尼尔,在北站广场邂逅乌克兰男孩马列克,情不自禁的被对方吸引。两人约定时间和费用后,丹尼尔在家等待马列克造访,不料却等来一个抢盗团伙。

丹尼尔一人面对数十人的抢盗团伙无能为力,并被团伙老大嘲笑,在异常紧张的氛围下,团伙老大在丹尼尔房间里用电脑播放乌克兰乐队Switch On The Light的歌曲Take Care。音乐响起,镜头切换到大厅,抢盗团伙一边伴着轻快的音乐跳舞,一边将丹尼尔家的家具电器一件件搬走。束手无策的丹尼尔也只能和他们一起跳舞,看着自己的家被洗劫一空,将戏剧冲突带至顶点,场面颇具黑色幽默。

有意思的是,歌名也契合了情节,对于因猎艳而被洗劫一空的丹尼尔,我们只能说一句:Take Care。

电影版《寻》(2016)

4.Hood —— Perfume Genius

电影版《寻》,回到旧金山,Patrick发现朋友都找到了伴侣,成双成对相拥而舞。和Richie,Kelvin关系纠缠不清的Patrick却还是独身一人。

此时音乐响起,细腻动人的歌声,有一种穿透力,像在喃喃自语,像在懊悔,像在怀疑自己,更像在沉思,似乎永远做得不够好,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有些时候,寻找只会令人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寻寻觅觅过后更加迷惘。只是,人生哪里少得了寻?目标坚定的寻,信心满满的寻,毫无意义,浑浑噩噩的寻……在情感路上磕磕碰碰,兜兜转转的Patrick如片名一般一直在寻……

即使结尾和Richie 重归于好,日后的相处依旧少不了磨合磕碰,寻已是常态,贯穿剧里剧外每个人的生活。

周末时光(2011)

5.Marz —— John Grant

影片最后,Russel倚在窗边,听着Glen留下来的录音带,音乐响起。周末过后,激情过后,生活重归平淡。影片抛却一见钟情的俗套剧情,却让两人在短暂的两天相处中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在面对新事物、新机遇时的那种恐惧与兴奋共存的状态中,两人畅言表达出对于自身身份的定义和亲密关系的看法,却懦弱得没有勇气去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于是,两人也只能寄希望于歌曲中所述远处有绿色河流流淌的火星上,璀璨的金色双子星下与对方再次相遇。

周末,结束。

魂断威尼斯(1971)

6.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凝重而深沉,没有一丝紧张、狂躁与不安,有的只是低语。不消片刻,乐曲便使人沉静下来,使人和古斯塔夫一起,安然于颓败的生命中,安然于极力抑制的情感中,安然于古典,唯美,颓废的威尼斯中。

至此,恪守理性的古斯塔夫用细腻的情感完成了一个垂垂老去的艺术家留给世人的最后创作,即使得塔齐奥成为可望不可即的美少年的符号。古斯塔夫付出生命代价追随与小心翼翼呵护的美好最终成就一个威尼斯美丽传说。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1983)

7.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坂本龙一

电影传达出生命中永远无法选择的悲剧的宿命感,对人性纯粹的追求与遭遇困局的无奈,对异样情欲的纠缠与回避,对真理信念的盲目与回避…… 所有这些有时沉重得无以承受,有时又虚无飘渺难以把握。

无论是战争的伤痕,还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异样情欲,信仰,都在纯粹干净的琴音里被化解,凝聚成一个动荡战争年代的记忆。

历史系男生(2006)

8.Bewitched ——Rufus Wainwright

影片中的犹太男孩波士拿,暗恋同学达肯,不敢说出口。班上其他同学包括达肯早已知道,不愿说破。

课堂上,伴着钢琴声,望向达肯,波士拿通过歌曲,缓缓道出自己对达肯的情意。如歌词道,“爱情终究是俗套的悲伤情绪。被迷的神魂颠倒。受了诱惑,牵绊和迷恋。夜不能寐。迷失了自我,知道他心冷如冰,但还是爱他笑起来的模样,尽管他是在嘲笑自己。”

暗恋的痴狂、迷恋、小心翼翼地注视留意对方,却又不敢说出口,通通借歌曲表达了出来。

暗恋的故事从来难以完满,对于波士拿来说,达肯最后的一个”施舍式”的拥抱,足以为他的暗恋画上一个句号。

故园风雨后(2008)

9.Sebastian

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终生难以逃脱天主教影响,作为反叛者的Sebastian是深受天主教之累的家族里唯一的自由人,只是为这自由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酗酒、穷困潦倒、漂泊异乡……

历经一战风雨后的故园,残败沧桑,故人音讯不再,Sebastian朋友Charles见证着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繁华与破败,也只能带着惋惜离开。

片尾,配乐Sebastian再次响起,跳动的音符下,昔日牛津求学时期Sebastian和Charles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共同度过的那个夏天重新浮现在观众脑海里:落日余晖,杯盏相碰,意气风发,古典英伦的诗情洒脱表现的淋漓尽致……

Sebastian那时所愿“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 always summer, always alone, fruit always ripe”终究只是念想,正如没有了Sebastian家族的布赖兹赫德庄园永远成了故园。

汤姆的农场旅行(2013)

10.Going To a Town ——Rufus Wainwright

影片《汤姆的农场的旅行》结尾,歌曲Going To a Town响起,汤姆已经驱车驶回了大城市。此时,昏黄颜色的演职员表出现,车窗外,大城市灯红酒绿,高耸的建筑物,喧闹的大街,醉生梦死、肆意挥霍青春的都市现代人,冰冷漠视的眼神,现代人的孤独与空虚感一览无遗。

歌曲风格沉郁哀伤,在Rufus Wainwright的喃喃自语下,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想要去已成废墟的小镇,已被遗弃的地方,看看那些同样失望的人。让自己回归本源。自己不会孤独,为什么?因为自己有生活要过,有灵魂要充实,有梦想要实现。

只是,即使去了小镇又怎样?汤姆最终还不是又回到了城市,虽然还是厌倦城市的喧嚣,但又能怎样?只要内心虚无的情感得不到释怀,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小镇,孤独感一直都会存在,不会因为地点等外物的变更而有所改变,归根结底,现代人的孤独感是人性的,内心的悲剧。

深同网:深圳同志网 » 十首同性电影配乐

赞 (0) 打赏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